如果暑假没有尽头

当我在电脑上敲下暑假的时候,我心里的第一声念想,便是作品。

我想起的,有暑假期间我自行开发的几个rails网站作品,还有,依稀记忆中的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的一袭文字——每一天都是作品。 其实,暑假不过就是拉长了的业余时间,而我们在平时的业余时间里想着什么,在做什么,也就是我们的整个暑假。

他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因为专注与纯粹,所以作品珍贵而久远。专注,是简单的深刻;纯粹,是深刻的简单。”

伯克利的交换仿佛刚刚结束,眼里的自己仿佛还是那个一拍照就剪刀手的青稚少年,而心里,却对一些更长远的事情有了点稍稍深刻的想法。 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想要做成什么,以及,能坚持多久。

我觉得我一定不会忘记伯克利给我的震撼,那个在review session上和我说她很喜欢pure math的女生,那个hacker meeting上“煽动”我们build some cool shit的大二辍学生,那些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正夜12点走出教学楼的时候身后的热闹与喧嚣。 我并不试图把我的经历写成鸡汤,不过总有一些人,当我试图靠近他们的时候,我不自觉屏住的呼吸,诉说着一种崇敬与尊重。 当我回到现实的土壤,开始一个人的旅途时,虽说少了点热血,但我心里明白地知道,这才是我大多数的生活。

桌面上,我留下了几张写满书名的便签纸,也开始了我为期3个月暑假的修炼。

现在看回去的这3个月,几乎连续的代码提交,叠起来估计能到我肚子这么高的技术书和哲学书,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动画和网站,以及认识的一些有着相似爱好的伙伴,也让我有了些许的满足感。不说其他虚的,也不谈技术[感兴趣的欢迎私聊我], 我想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东西。

第一个是程序员的思维,当我自己真正开始封装一些函数库,整理一些模块的时候,能体验到重构代码,用更加整洁、行数少的代码做到同样功能的乐趣,说得通俗一点,就好比每个人自己的武器库,那种拿起来就可以直接用的武器,以前都是找别人借的,都没有试过自己去理解那些武器,现在终于等到自己去造小武器了,自己也有了对更快更强的期待和去深入了解的需求,虽然现在大多数时候还都是上网调用强力武器,不过能够自己去仔细打磨创造武器,整理好自己的武器库,在有需求的时候能够很快抓准对应的架构和使用局限,还是很兴奋的不是吗。

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有体现的,不过程序界体现的最明显的一种想法,封装和抽象。 如果每一次要搭建一栋楼房的时候,都要从去研究怎样把一个砖制造出来,效率就很低了。 所以我需要直接的整块砖的封装,需要楼房架构设计的抽象,需要各种工具拿来就用而不是想要的时候才去制造的效率,我们才能更快更好的创造更多东西。 类似的理念还有很多,《大教堂与集市》里面提到的开发模式是偏向按功能蓝图建造出严谨大规模的大教堂,还是偏向开源的集市,其实就和社会科学里面蜘蛛形的中心控制体制,还是海星形的分布式控制的讨论相似。 《松本行弘的程序世界》里面关于编程语言特质的比较,像ruby这种动态性的语言,它甚至赋予你去动态按需更改kernel模块的能力,赋予程序员的自由度很高,危险度很高,但也因此可以创建出极简的模块和flexible的反应机制,我阅读时体会到的,这还是一种哲学。

说实话,其实理论的发展大都来自实践的需要或者启发。 起初科技发展的动力是军用,在军事领域创造了这个技术后,才有往大众市场推广的需要和努力,以至后面的各种渠道建设,都是这种推广的一部分。前几年大热的大数据,不过是10年前谷歌搜索技术中摸索出来的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现在什么都在沾边的“分布式”“众筹”“UGC”“开源”哇,都不过是在个人参与的门槛降低后(或者应该说成中心控制的垄断被逐渐打破)时的一种协作体现方式,当人们贡献的不是想法点子,不是资本内容,而是选票的时候,这些名字多了另一个标签,民主。标签只是标签,也只能起到标签的作用,既然是“民主”为核心的变式协作,也会沾上民主的不满和缺陷,什么多数暴政,质量版本控制,应急处理反应等等,不仅仅在编程的世界,我们现实的社会管理的讨论中也有他们的位置。

我想说的,就是对程序员思维中对“重用”的重视,以及程序界讨论的一些想法和其他领域的联系和启示。 当然如何改进这种协作、创作方式的效率,如何改进民主,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其实我们去看看那些科技发展中效率最高的地方,也许就会成为其他领域突破发展的关键,我在这里不细说,在之后的文章中再仔细讨论这个问题,比如: 曾经诞生多少辉煌诺奖的贝尔实验室。呵护创意想法的皮克斯工作室,现在作为商业公司却开源200多个项目的facebook内部工程师社区,谷歌转变为alphabet背后对谷歌实验室等更多个创意想象的想法的重视。当我们拿事实历史而不是媒体擅长的戏剧式的故事去审视这些机制,这些人的时候,或许对怎样去诞生最有效率、最有质量的意见,怎样去迭代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而民主何去何从,或许也会有更加有说服力的答案。

给我印象深刻的东西的第二个是哈耶克和巴斯夏。虽然不是经济系的学生,但是啃完了哈耶克的部分文集,和巴斯夏的一些论文,让我不能不向他们发出我最诚挚的尊敬。他们的很多关于自由主义的观点,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但是他们的透彻思考带给我很多启发。 在这里并不详细写出那些观点,感兴趣的人关注我的其他文章,我只说一点,其实有大部分我们现在争论的,或者不自觉形成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伟大的头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只不过人们选择忽略他们,而这种选择性遗忘,比那些观点从没有存在过还危险。 我只是希望不要浪费了那些伟大的头脑苦苦思冥出的结晶。

有一个角度,在理解现代经济体制上面很有帮助,就是充分理解到每一次选举口号里面,对失业率降低的承诺,对社会福利的承诺,都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这一次选举的结果不会凭空增加国民财富和就业机会,它不过是以选举人的意志重新分配了财富,而分配,意味着你在一份的花销多了,势必对另一部分的花销有影响。理解到这一或许其实很明显的想法,再去看看一个医疗保障已经占去GDP20%的国度实行的全民奥巴马医改制度会有的其他影响。去考虑一下真的有可能在不改变其他社会的结构就能完成充分就业吗,应该补贴艺术吗,以及究竟节俭和节制究竟触动了人的哪根神经以致于人们都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国家的事(请看希腊为首的福利国家的诅咒)。
或许这些问题在社会学或者经济学专业的同学里面有抑或没有一个令自己信服的答案,但是如果已经存在非常棒的想法,(我并不是说只是某几个人的想法,也并不认为他们的想法一定都对),令人信服的解释和实践,那么让他们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时代延续下去,或许具有一定的意义吧。 我喜欢效率,希望听见、参与思考,而不是一个大众围观地产大亨去总统选举转一圈到处撕来让自己和喜欢冲突的观众爽的娱乐至死的时代。

给我印象深刻的第三个东西,则是准备留学带来的感觉。为了让这篇“散”文更像鸡汤的点睛的段落。

这是每一个即将出国的同学都将面对或者曾经思考过的一个问题—留学的意义。这是关乎你一生的重大的选择,逼迫你不得不去面对自己,去倾听你内心的声音,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到底热爱些什么,你想怎样去改变你周围的世界;有些人觉得,出国就是镀金,出国就是找一个老外嫁了促进国共外交关系,有些人觉得出国就是创业,在商业金融的楼宇之间穿梭;其实,这些都是选择,这些都是personal choice,都是一些很关乎个人的事情,也因此,并没有说哪个选择会比哪个选择更加高贵或者更加值得去做。
或者说,其实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选择背后是抱着怎么样的心态,你未来做事情又有怎么样的倾向;
试想想,抱着,出国是一条捷径的想法的人们,在国外,会怎样去生活;那些想着出国是一条捷径的人们,会不会在国外就真的放轻松和自在,觉得自己走了捷径呢。那些想着出国就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努力去寻找思考交流机会的人,或许他们的生活在旁人眼里显得难以坚持,但却带给他们自己最大的愉悦和成长。

留学这个思考,还是关乎于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而留学的意义,也有其关于友谊和家庭的一面;其实,留学的意义,意义,说起来,好像我们得到了什么一样,但其实,留学,是一个逐渐失去的过程,你将不得不离开你最熟悉的朋友,最亲你呵护你照顾你的家庭,孑然一身,奔赴异国他乡,你就像一个洋葱,一层一层被剥开,到最后只剩下你自己。

或许,留学 ,在于友情和亲情,就是失去,不过,也因为失去,你会懂得倍加珍惜和感恩。每当你在异国他乡拨通家里的电话,看到父母亲在镜头下乐呵呵的样子,你能不能想到,你的家人,无论生活都么平凡与枯燥,都会为了这30分钟挤破了头般对你笑,让你听见你最熟悉不过的唠叨。每当你下了飞机,一大波朋友约饭的约饭,运动的运动,就想他们从来没有离开你一样,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在他们的记忆中,也有你不可缺少的身影和留恋,他们很在乎你,当然,也在乎你的纪念品。
留学,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懂的更加的珍惜和感恩。在你未来准备出国的日子里,去努力记住你最亲最爱的人的音容笑貌,去感谢和陪伴值得你感谢和陪伴的人们,因为,他们,是对上帝对你的最好的恩赐。

这些文字,全部都是我自己所想所经历,虽然有些段落有鸡汤的嫌疑,但是鸡汤不一定就是坏的不是吗。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了我这个暑假的一大部分,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东西,那些回响着腹肌撕裂者的早晨,那个洒满汗水的篮球场,以及每一天和家人的粗茶淡饭。

可能我的暑假并没有那些旅行者的暑假那样在景色中寻找初心,也少了点公益人在实践中回馈社会的勇气,但是,就像我像以前的文章里写道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我有幸能够接触到那些优秀的作者和想法,拥有珍惜我爱护我的家庭和朋友们,这本身已经很让我满足了。
如果暑假没有尽头,那就是我们的整个人生。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