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是必要的,流动性才是。

钱,fiat currency,是没有真正价值的,能与之兑换的黄金才有。纸币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帮助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1,这意味着流动性。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钱本质上也是价值流动性短缺的结果。而如果实现了更高效的价值转移,钱将因此不是必要的。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出现了,以paypal,微信支付等的电子支付,其实提供了一定线索。只是随着加密货币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将出现流动性更高的流通货币2,而资产债券化也将更普遍。

银行的存在是为了缩短钱的周转周期,因此银行本质上提供的是流动性。在直接的贸易交换中,直到我给你真金白银的时刻,你才拥有了支配那些钱的权利。但是在存在银行参与的情况下,不管我银行账户里有没有钱,在我们达成交易的时刻,你的账户里就多了这一笔钱而你可以随时随地消费它,我进而与银行存在了一笔债务。我和银行之间的的结算其实是滞后的,被缩短的这个时间差极大地改善了经济运转的效率,并使市场衍化出更为复杂的异步(asynchronous)结构。从这个角度去看那些各式的金融衍生品,比如期货,次贷等等,实际上都是为了提高流动性,无论这个流动性是真实的,还是掺假的(即没有对应价值的抵押物)3

进一步地,我们经常说比特币能够代替银行,其实说的是能够取代银行的信用,而信用提供了流动性因为我信任你,所以你的债务能够流动开。这也是为什么银行的债务具备公信力,而最具备公信力的是国债。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能够得到一个有趣的结果:能够提供信用的人,也能够承担一部分银行的作用

而信用的来源则决定了其流动性的安全性。

有人说,信用来自于名声。4

还有人说,信用来自于抵押物。5

又或者,信用来自于已经付出的成本。6

有意思的是,上述信用来源的次序,同样呈现出中心化程度逐次递减,而可验证的容易程度逐次递增。中心化程度递减好理解,从资源的分布可以看出来。名声是注定稀缺的,因为它会随着供应的增加而迅速贬值。而抵押物,也作为被公认可交换的资源,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而付出的成本7,相比之下,受垄断的程度远比资本的垄断程度要低。而为什么可验证这个属性值得讨论,这意味着自由随机的竞争,这也意味着权力的不对等优势。因为不可验证的东西不存在竞争,也更倾向于垄断。而同时通过验证,真正做了功的人,应当拥有超越其人口统计学比例的权力影响结果,而不受民粹的看客影响。

这些不同的模式,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成本考量。其实没有所谓的绝对“安全”的感念,只要破坏这个系统的成本足够高,系统就是足够安全的。我们想聊流动性的安全性,其实是在聊流动性的成本。

实现完全的去中心化,需要高企的成本,预设了极其严苛的信用前提。而后续所有针对去中心化效率提高的提案,无非是尝试削弱对信用的预设,引入中心化的实体提供额外的默认信用。

这究竟是好是坏,各执己见。我只是想提出一种可能性,相比起现在大范围流通的钱,私人流通的债券,在其私人领域会更有效,能够提供更高的流动性。这个私人领域可以是一个中心化公司的商业环境8,可以是一个DAO,也可以简单是一个人际关系的小圈子。能够传递内部交易信息的货币,是相比外部货币更高效的流通媒介,尽管这同样意味着需要由个人承担起交易风险。

这也是去中心化的祝福与代价。9


  1. 1.解决"coincidence of wants"。
  2. 2.和我们熟悉的电子支付的区别在于,不再依赖中心化的信用担保。
  3. 3.后果见08年次贷危机。
  4. 4.而支撑起名声的,可能是封建迷信的风俗,比如所谓的天赐皇权,教皇至上的制度;也可能是军事战力,比如国家的形成。
  5. 5.比如Vitalik主张的Proof of Stake。
  6. 6.比如Satoshi主张的Proof of Work。
  7. 7.在Proof of Work的框架下,意味着电力和机器的成本,该成本仍远低于资本的垄断程度。
  8. 8.Facebook将于19.6.18公开其私域流通的加密货币的白皮书。
  9. 9.本文的部分思路启发于《evil is the root of all money》。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