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想记录下来的书是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
书名很有意思,华氏451,是纸张燃烧的温度。小说主题和乌托邦三部曲有相似之处,当人们逐渐失去了感触真实生活的敏感,失去了闲暇思考的时间,消防员的职责变为燃尽书籍来减轻人们的忧郁和恐惧。书的隐喻是什么,焚书的意义和我们熟识的历史情景有什么不同,而仅仅是消费主义最终又将带领我们走向怎样的结局……
始终觉得,科幻的作品里有着不可剥离的现实,天马行空的想象只是构建冲突,放大冲突的一种实现手段。文字里身着火蜥蜴消防服喷溅出炽热火舌的人,在真实世界里或许乔装栖身在另一个人群,手里拿着火柴在黑暗里摩拳擦掌。也总会有那么一群人,无谓时代,在消费主义窒息的麻木感中恍然醒来,想起雨的冰凉,蒲公英轻拭下巴的涵义,会想要记住所有目力所及的美好哪怕回忆如沙漏。
这或许就是布拉德伯里想写的故事。不同于《1984》里穿插大片政治论述的严谨有力,不同于许多乌托邦构想里阴郁森冷的气氛,作者用散文诗化的文字,记录一个人挣扎醒悟的温暖。每个人都有着悲剧轮回的身世,但总有那么几个偶然的时刻,我们得以回望身后火热的地狱。而希望是,就像当我终于赤脚走在冰冷的通往光明的铁轨上,我突然那么的相信,你也走过一样的路。
当拉链取代了纽扣
第一章。
华氏451,预示着的,是相比专制离我们更加接近的未来。“上学的时间缩短了,纪律松弛了,哲学、历史、语言课程删掉了,英文和拼字也渐渐、渐渐被忽略了,最后几乎完全弃置。生命就是眼前,工作才重要,下了班处处是享乐。除了按按钮、拉开关,装螺丝,何苦去学什么“。很典型的消费主义乌托邦场景。但相比《娱乐至死》等文着重于在过量娱乐中丧失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华氏451》还突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点,关于来自社会上少数族群的压力。
在小说的后记里,布拉德伯里写道,“焚书的方法不止一种。而这世界充斥着手拿火柴的人。每一个少数族群,随他是浸信教徒或一神论者,爱尔兰人或意大利人或八十岁耄耋或佛教徒,犹太复国主义者或耶稣再临论者,妇女解放运动者或共和党人,还是四方福音教徒,都觉得他有意愿、权利、义务去泼洒煤油,点燃引信。凡是自认是所有苍白如乳冻的、平凡如麦片粥的、不发酵的文学的祖师爷的弱智编辑,个个舔他的断头斧,盯着任何敢稍微哼一声,或是写些超出童谣程度文章的作家的脖子。在我的小说《华氏451》中,消防队长比提描述了书本最初是怎么被少数族群焚烧的,他们各自撕下这本书里的一页或是一段文字,接着撕扯另一本书,最后终于有一天书本成了空白的,心智是封闭的,而图书馆永久关门。”
想起近几年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平权运动。与占据道德优势的对象对话是不平等的,而仪式越依赖社会认可,姿态就屈从得越低。随着批判的手段愈加精致,出版自由乃至言论自由会不会终将趋向沉默。社交媒体渐渐有能力承载人们记忆的作用,而这种趋于永恒的记忆不会随时光散去,而是永远刻上始作者的名字。黑暗擅长在历史的暗礁里寻找黑暗,于是每一个留下的文字都成为了审判罪证的自白。尼采笔下的永劫轮回,怕会是所有创作者心里最沉重的负担。
于是消防员换了新的任务,用一把火烧去心灵的所有沉重。
“全世界都不再需要消防员做他们原先做的工作了。他们换了新的任务,保护我们的心灵平静,免除我们对于身为劣等人的可理解而合理的恐惧。他们成了官方检察员、法官和执行者。这就是你,蒙塔格,也就是我。”
《华氏451》有些接近《娱乐至死》的后续,当来自少数族群的压力可以代替现有的审查制度的时候,或许根本不需要政府的任何规定,来自人群的默许就将创造消防员这个职位。
直到第一章的末尾,《华氏451》可以说在阐述着类似消费主义乌托邦所讨论的问题,人群的冷漠暴力,生命的洋相。而让我感觉到真正精彩的,是从第二章开始作者慢慢跳开了对普遍现象的描述,开始给小说里被烧掉的“书”带来了更丰富的隐喻。
颠簸的沙漏
如果沙漏里最后能留下沙子。
布拉德伯里用沙漏比喻看书的过程。”结果他装得越快,沙子也热烫烫的唰唰漏得越快。他的手累了,而沙子烫人,筛子是空的。坐在七月中的骄阳下,他感到泪水无声淌落他的面颊……他突然兴起一个愚蠢的念头,要是快速读完整本的《圣经》,或许有部分沙子会留存在筛子里。”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记忆与遗忘很有意思的话题。
当一件事不需要被记住的时候,它就不值得被记住了吗。
小说的世界里,人们“不需要”记住他们生活的细节而只顾沉浸在更直接的娱乐刺激里,房屋甚至都没有前廊,因为人们不必有闲暇的时间聊天与思考。人们烧毁了忧郁的书,却拥有了纵情的快乐,也没有看得出的阶级统治,人人都宛如自己的镜子,世代可以就这样繁衍下去。
现实的世界里,人们也不那么需要记住许多东西。科技是直达结论的,也在驯服着除创造者以外人群的惰性。如果取两个极限,貌似是永恒和心如死水的并存。有趣的是,尽管我们还处在各种科幻故事里天马行空想象力的起点,但总有一小部分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尤其是对永恒的需求。今年硅谷的投资热门是,区块链应用和生物医药。它们对应的电子信息的永恒存储,化学物质的永恒控制,谁也不敢说以上的总和会不会成为一个永恒的我和你。或许我们终将迎来我们梦寐以求的永恒,无论以什么形式,只是现在的我们还配不上。
本期待布拉德伯里做更多的讨论,可惜的是,作者最终也都避开了讨论记忆的问题。小说里讨巧地创造了一种技艺能够过目不忘地记住所看过的文字,让逃去森林的学者们成为一个个“行走的图书馆”,这给世界的真实留下了延续的可能。书里写得很美,这些学者们”似乎跟普通人没有两样,就像是跑完了一段长跑,经过漫长的寻觅,见过美好的事物被毁,到如今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终人散,灯枯油尽。 他们并不肯定自己脑中携带的东西会使未来每一个日出散发出较纯净的光辉,他们毫无把握,除了确知那些书贮存在他们平静的眼眸内,那些书完好无缺地等待着,等待来年可能会出现的那些指头或干净或脏污的顾客。“
我想或许只要还有人愿意捧起沙子就好,他们筛起炽热如火的流沙像金色的蔷薇粉末。
也像在抛下不为这个世界所动的锚。
无法估量的繁盛
蒲公英轻拭下巴的涵义。如果它的颜色掉了,那就表示我有了喜欢的人。
当小说里的费伯教授第一次提到,“书”是这个世界“清晰的,崭新的细节”的时候,我心里的第一下反应就是加缪的存在主义。他很关心这个世界呈现的样子,他在热忱而自由地成为着他想成为的人。
这是我喜欢的风度。
当初为加缪的文字所着迷,或许并不是因为他的任何教诲,而是他文字里鲜活的美学生命力。总是会惊讶于他对生命细节的敏感笔触。那些宛若透过水族箱的光线,那个广袤而忧郁的黄昏,阿尔及利亚的冬天那场沾湿了每一片花瓣的雨……原谅我这么幼稚地进入你的世界。
这些是小说里却被烧烬的美。终于,人类在道德和生活的对抗里,选择了生活。
而如果说审美的存在有任何私心,那或许是稍许的不甘心,不甘于生活。
这是被一直低估着的力量。
很喜欢莎拉贝克韦尔在《存在主义咖啡馆》里最后一章的描述,她觉得科技终究无法模拟真实的细节。她固然短视了科技发展的野心,但她也是对的,那些眼里饱含的滚烫冲动,人们的粉色邂逅与回眸,那些生命的细节,是人类的秘密,是“无法估量的繁盛”。
好像终于懂了,让小说第一章里那个粗粝而麻木的世界崩塌,或许只需要一个对的温度。当身经百炼而面色赤红的蒙塔格看着克拉莉丝的背影在雨夜里远去,他仿佛想到了什么,柔软的像一个新世界的起点。
“过了许久,他才移动。而后,走在雨幕下,他慢吞吞地仰起头,有那么一下子,张开他的嘴……”
对蓝色冰冷的雨,有了第一次的想象。
后记
一些有趣的伏笔,仅供文学参考啦。
1.很多次在危险的想法出现的时候,都有提及关于轰炸机的描写,让人颤抖的战斗机的引擎声。一直以为是政府的巡逻机之类的,主要作烘托情景之用。到最后发现是一个伏笔,作者引入战争的发生来毁灭这个古老的争议的世界。
2.一个很讽刺的点。比提队长是读过书的,是拥有对历史的思考能力的,也扮演着为读者提供历史空白回忆的叙述者。他为何成为了他能力的反面。
3.蒙塔格那天下午在家翻书的时候,偶然翻到的第二本书里的话,“我们无法确切指出友谊形成的时间。正如注水入瓶,一滴一滴注入,最后必有一滴会使它满溢;同样的,一连串的善意,最后总有那么一次会使心灵满溢”,伏笔,以后文与费伯的友谊及森林里学者的善意来呼应。
4.第三章。关于凤凰浴火的寓意。从火里来,回到火里。“我们知道自己千年来做过的所有蠢事,而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并且随时把它搁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们会停止堆筑柴薪,停止跳入火中。我们会偶然找到几个记得每一个世代的人 ”,也是对比蒙塔格,身为消防员从火中来回到火里,只到一天醒悟,停止跳入火中。
5.摘自后记的一小节。“可就在前不久,我浏览这本小说,才发觉蒙塔格的名字是随一家纸业公司取的。而费伯,当然,是一家铅笔制造商!我的潜意识可真狡猾,居然给他们取了这样的名字。而且不告诉我!”,哈哈好可爱。
文摘链接:『 《华氏451》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