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开复老师能够来到Cornell Tech做演讲,这篇博客也是我对其演讲观点的一些记录和想法。
中国的独角兽
他谈到了美团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把一千只copycat放在斗兽场里面,最后胜出的就是美团。
我突然有种感觉,中国近些年的科技发展,更多在于科技创新压榨社会阶级差距;在于incentize,引导这个差距的引力支撑起服务业。
开复老师接着提到美团是怎么超越他的同行的:低人力成本实现的外卖服务。这个逻辑其实很脆弱,虽然我必须承认这套逻辑会持续在中国社会起作用。人口转型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暂不作赘述,但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近几年中国的独角兽过多依赖于中国目前的阶级差距来提供资本主义式服务。
只要这个阶级差距依然存在,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造成的垄断,只会因为自由市场而造成更多的剥削而不是更少。
开复老师提到的另一个例子是创新工场投资的一个借贷金融软件App,他们通过抓取用户手机里的数据以及并合第三方数据平台的数据来预测一个用户还账单的可能性,其中涉及的特征,包括了用户的工作,薪资,发薪日期和社交信息等等。就在老师讲的过程中,我也明显感觉到身边外国的同学发出的诧异声。自由乃至自愿的交易数据,是会伤害还是改善用户的生活。为什么会有GDPR这个协议的诞生。很多关于数据隐私和便利的问题1,从投资人的角度他们会尽力说服你利用好这一波数据红利,这一类应用的存在乃至其庞大的用户体量,或许并不能证明其科技的优越性,仅仅是因为法律的漏洞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已。
我好奇,当中国没有阶级差距带来的廉价人力资源的时候,当没有这些数据监管漏洞的时候,开复老师还能够用什么例子来比较。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
相比于目前关于科技进步的消极言论,譬如未来会产生一个几近无用的人口阶级依靠福利存活,李开复老师给出了他认为的合理转变。人们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提升,但是却有可能转移到更富于情感交流,与人互动频繁的岗位中。人工智能在这个阶段还做不到模拟人类的情绪以及和人进行精神上的互动。
模仿(优化)的前提,是量化。2
很多人会提到图灵测试,甚至有时新闻会大肆宣扬某些技术通过了图灵测试,人们难以分辨幕布后面的究竟是机器还是人类。我一直对这类新闻持谨慎态度,并非是因为对技术发展的悲观,而是感叹于实际应用条件的严苛:
交流的力量,甚至说陪伴的力量,在于被理解,而非仅仅存在。
就像你即便身处最热闹的派对,依旧可能感受到深刻的孤独感一样。我们祈求在诉说中得到安抚,听见回响,就像一个慢慢蒸腾而上温热气泡,情感是脆弱的,容忍度是极低的。机器一旦承受起人们情感交流的期待,便容不下一点失误。每一次失误,是将是对其真实性的永恒打击。
我的语言,性格和温柔都只是提前编好的程序,而你在我心里没有任何分量。3
正是对这份真实的认知,让曾经所有交流,所有情感失去了重量。
基于这个前提能够预想的未来是,人工智能会逐渐承接商务的沟通,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和整理呈现,比如:自动化的客服服务,售后服务,功能说明书以及菜单等等。而人们则会应对更多个性化交流的场景,比如:老年人陪护,私教,美容时尚咨询以及婚礼规划师等等。4
Todo: 下一篇博客尝试写一下关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比较,去中心化并没有被包装那么美好,这意味着每一个节点个体需要承担起曾经由中心化承担的风险,这也意味着所有的责任:维护,收益等都交付给了节点本身,这意味着专业信息的不平等造成的差距会进一步增大,也意味着任何对效率的追求都终将引向中心化的复辟。也思考下平等和效率的冲突,快手和抖音现在竞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