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星。
有些时候我会很警惕被热烈拥护的主流观点,我不是在反对主流本身,而只是想看清楚我们会失去什么,和那些还没被说完甚至被刻意隐瞒的话。
这也是这本书观察技术进步史的角度。
工具带有偏见,也以偏见塑造着使用者。这很接近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理论,比如互联网这个媒介的普及,在改变着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真实“,”隐私“等词语的含义也远不同于过去的理解。
我有种感觉,工具提供着的某方面的便捷,也同时在消解着其成就繁荣的意义。比如,信息泛滥的时代,在贬低着信息的意义;煽动情绪的泛滥,在消解着情绪本身的严肃性。而消解意义,正是成为可交易商品的前奏。直到信息,情绪,乃至生活本身,都能够成为别人的消费。1
在18年的年终总结,“抵抗存在的被遗忘”2,我从人的情绪本身出发,去观察媚俗。而波兹曼则再退一步,是工具的演化在逐渐塑造着人们的情绪。他说,要守护那些重要的故事和符号,成为一个忠诚的抗争斗士。我想这或许就是他的存在主义。
这个世界是喜欢魔法的。魔法的意义,在于将人们的注意力指向错误的地方,并通过这种做法,唤起我们的好奇心,而不是理解力。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新发明,到最后我们也只能完成工具能完成的事。就像我们习惯性地对这一群人说,到最后我们只能说出他们想听的话。
而讽刺的是,每个时代都会演化出那个时代伟大的声音,让受害者享受伤害,而放弃辩诉的权利。
我会记住来自波兹曼的提醒。技术从来不是必然的,也从来不是自然的,都带着某种计划、日程和哲学。也许能够提升生活品质,也许不能。因而技术需要监督、建议和克制。
- 文字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曾经有人这么反对:能改善的只是回忆,而不是记忆。
这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担心,虽然结果错了,但是其思考的角度值得借鉴。重点在于改变了什么。文字的出现,其实改变了“知识”和“真理”的含义。知识不仅仅只存在在人们的脑海里,它可以保存在客观世界里,被传递。一个人的生活能够被记录下来。
- 或许从结果来看,人文主义所抵触的技术主义的论断很多都是错的,“但我们总是需要一些反对的声音,来缓和狂热的大多数人所制造的混乱。”
- “新事物需要新的词汇,而新事物同时也会更改旧词汇。”
- 最像人的人,会是由机器人训练出来的。
- “利用新技术获得能力的人而成为精英人群中的一员,而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高估他们的权威和声望。”
- 新工具,破除了传统的知识垄断。少说了后半句话,也能够形成难以破除的新型的垄断。斩下恶龙的勇士,也可能成为下一个难以被斩除的恶龙。
【剧本】黑白契约,续。而很多情况下,输家在向赢家喝彩。曾经的奴隶主,用痛苦来剥削你,现代的奴隶主,用福利来剥削你。而他们选择改变\接受改变\(他们按下核弹按钮,甚至接受基因改造)的原因,一点儿也不是好奇心,也是报复。越是民主的国家,也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形象来完成复仇。复仇那个高高在上的精英阶层,那些1%。
- 狭义的说,“流媒体会宣告教师职业的死亡,因为学校是印刷行业的衍生品,其生死存亡取决于印刷业在这个事业的重要性。”。但广义的说,教师这个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因为信息筛选和传授永远都有价值。
- 数字的局限性:偏好容易获得的数据;导致高估量化的标准而低估无法量化的标准。
- 任何一个工具都存在观念上的偏见,会倾向于将世界构建成某种特定形态。互联网的存在,导致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和前人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何为真实”这个问题的理解已不同于过去。
- 人们习惯性对这一群人说,到最后我们只能说出他们想听的话。同样地,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技术,到最后我们也只能完成工具能完成的事。
- 但同时,因为技术能够改变一切的能力,也会反哺人们去探究那些他们曾经认为不会改变的价值,比如:亲情、真实与善良。
- 技术服务文明 -> 技术统治 -> 技术垄断。
技术统治文明:阻止信息流动的手段。
而技术垄断的阶段,则是上述阻止流动手段失效的阶段。
【剧本】那些我们发明出来却唾弃诅咒的事物,或许曾默默守护着我们很久很久。 - 工具诞生的开始,是为文明服务的。是人们的信仰引导了工具的发明,并限制了工具的使用。普遍于中世纪,因为存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概念,也就是神学,统治着大家的思想,因此工具的作用范围是局限的。
- 马蹬的发明,造就了中世纪的骑士阶级。
- “一个人思维的进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根本就是同一件事。”很多时候人的愤怒,妒忌,都是来自于自己对生活预期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无辜,因为思维的局限性而导致受到其他人经历的干扰。要学会自己去调节这个预期。
- 培根提出了四种假象:
- 族类假象:使我们误以为知觉可以等同于自然的真实情况。
- 洞穴假象:使我们听信源自前人和周围环境的错误观点。
- 市场假象:使我们被言辞所迷惑。
- 剧场假象:是我们受到哲学家的教条的误导。
- “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正是发明这种想法的本身。我们已经学会如何发明新的事物,但是为什么要发明这些事物,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人们相信,只要是能做的,就应该把它做出来。”
【剧本】而讽刺的是,每个时代都会演化出那个时代伟大的声音,为统治的繁荣辩护。
- “宗教信仰让这个世界不再有意外事件发生,让人们在理论上能够理解各种事情,这也是宗教无可替代的地方。“这个比喻很精彩,给你一盒崭新的牌,如果前10张牌是从黑桃1到10,那个下一张牌你会觉得是黑桃J,但是一旦给你洗牌了,你就不会再相信下张牌的预期了。而中世纪的教堂的作用,就是在维护牌堆的合理顺序。直到伽利略出现,把牌堆重新洗过。
- 教育机构的激增,导致信息需要规范化、批量化管理,信息、知识需要组织、限制和区别对待,也导致了可以将信息流动的某些部分合法化,同时限制其他部分。
- 什么叫,双刃剑。破除了传统权威的工具,同样能够成就更坚固的新型权威。
- 🌟 一样东西演化的过程,是逐渐脱离其语境的过程。(context)。也即变得越来越独立。文字一开始存在在书本里,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语境的,直到电报的出现,创造了“不受语境约束的信息”,于是信息的价值不需要与其在社会和政治的决策和行动中所服务的功能捆绑在一起。电报使信息成为一种商品,一种不需要考虑其用途和意义就可以自由买卖的物品。“在电报发明后的两年内,报社的命运不再取决于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有用性,而是取决于报道的数量和速度。”
直播使生活成为一种商品。慢慢生活也会脱离它的语境。直播让我们间断性质地瞥入一个人的生活。自由买卖的生活是什么意思,或许是去订制观看一种精心设计过的特殊体验。这些对我们的影响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感受力会迟钝吗?
而失去语境的后果是,也失去了它一开始的力量。我们失去了这些符号,这些故事的意义。
而任何文化都需要故事,需要它存在的意义。
如何抵抗?我的想法在年终总结里提到过,要保持感受、看见和理解的能力。
而尼尔波兹曼也给出了他的思路:成为一个忠诚的抗争斗士,守护着那些重要的故事和符号。
- 我自己的一个变化,大学时候刚开始搭建博客,博客的副标题是,技术就是信仰。现在的我,能够理解当时的心情,但我也会羞愧地把这个标题换掉了。
- 虽然中国的信息过滤机制是为了维护统治,但这也取巧地保护了新时代信息混沌环境下的人们。
- 一个社会的制度和文明,就像是一个人的免疫系统,会破坏掉不需要的信息。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法庭,法庭里有很多的严格管控的机制来限制进入司法系统的信息量。比如陪审团不允许旁听是否接受某项证据的辩论。这些管控的依据是当前司法理论对公正的定义,即哪些信息应当被视为”相关”,哪些信息应被视为“无关”,而后者更为重要。法治,关心的是信息的‘破坏性’。
可以理解的,因为法律法规本身就是在规范期望,以达成共识。法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是学校。
- bureaucrat: 官僚。bureau,最早指的是记账桌台上的布。“官僚”这个词指的是在培训对人类问题的内容及其他方面都无动于衷的人员。纳粹前高官这么说:“他和纳粹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是负责将人群大规模地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问题。”
- 这个世界是喜欢魔法的。魔法的意义,在于将人们的注意力指向错误的地方,并通过这种做法,唤起我们的好奇心,而不是理解力。在技术垄断时代,我们被机器各种奇迹般的效果所折服,从而倾向于忽略机器背后所蕴含的思想。
- 我不是在担心技术,我只是在担心因为技术而失去的东西。
- ”广告商所必须了解的,其实不是产品有什么好,而是买主有什么不好。 因此,商业支出的天平开始由产品研发向市场研究倾斜,这就意味着,商业活动开始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变成“使消费者感觉到有价值”。 商业活动逐渐成为伪疗法,而消费者则成了病患,不断从心理剧中获得安慰。“
-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有必要将计算机引入课堂。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答复将是 “为了让学习更高效、更有趣”。这样的答复根本没有回答“学习是为了什么? ”的问题。 “效率和兴趣”是一种技术性答复,它所回答的是方法,不是目的,更没有提供任何思考教育哲学的途径。“
想起一周前VC day上看到的一个用AR结合课堂考试的项目,在pitch中展示了很眼花缭乱的demo,而问答环节投资人第一个问题便是:除了新奇性(novelty)之外,你认为AR能够改变教育什么。
是有点严苛的审视角度,虽然在商业中很多的成败是相对的,但记住这个核心,可以帮助你决策的时候少走弯路。
也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些人倡导教育的原因,才能理解他们所推荐的教育方式。而为了了解这些原因,我们必须尝试去了解这些人的故事。希特勒给德国人民的故事是雅利安种族优越论。
- 🌟 抵抗美国技术垄断的人除非知道某个民意调查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问,否则不会将这个民调结果放在心上;拒绝将效率作为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目标;不再迷信数字的魔力,不会将计算视为能够代替判断的方法,不会将准确视为真理的同义词;拒绝让心理学或任何其他 “社会科学”操纵语言和常识性 思维;至少对进步思想心存疑虑,能够区别 “信息 ”和 “理解 ”的不同;不会认为年长者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人;重视家庭忠诚和荣誉的意义,当他们 “伸手接触到某人 ” 的时候,希望那个人就在同一个房间里;认真对待宗教故事,不相信科学是能够创造真理的唯一思 想体系;知道宗教和世俗之间的区别,不会为了现代而漠视传统;敬佩技术的创造力,但不认为它代表了人类成就可能出现 的最高形式。
- 🌟 抗争斗士很清楚,永远不能将技术作为事物自然法则的一部分。不管是智商测试、汽车、电视机还是计算机,所有技术都只是某一特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都带着某种计划、日程和哲学,也许能够提升生活品质,也许不能,因此需要监督、批评和控制。简而言之,技术抗争斗士会在方法论和精神上与任何技术保持一定距离,因而在他们看来,技术总是显得有些陌生、从来都不是必然的、也从来不是自然的。
为什么教育很重要。
教育在帮助一个人抵抗他熟悉之物的刻板印象。很多时候我们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来自于我们不理解的、陌生的东西,还有那些我们无比熟悉的东西。
- 考虑到技术垄断的分裂力量,学校能够为年轻一代的教育做出的最 重要贡献,或许是带给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连贯性、目标感、意义以及所 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 换言之,这是技术统治论者的理想状态——没有信仰和观点的人,有的只是各种可以出售的技能。
- 人文:人类在克服孤独、愚昧与混乱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波兹曼认为教育的主体应当是“人文的上升”。
- 为什么历史很重要:“如果对你出生前发生之事始终一无所知的话,那你永远都只是个孩子。”历史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其他人的肩膀之上。而某种程度上,“历史”这个名字是有误导性的。历史都带着某种特定的目的。确定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历史。
- 自省:为什么我会相信这些思想。知道你所生活的世界从何而来,而不只是你的家庭根源。
- 为什么我们会期待,美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并非所有值得付出努力的事情都是马上就能被理解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需要训练。
- 波兹曼有意识地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这是难能可贵的。一是去了解技术的历史。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创造技术来定义人类自己的命运,克服生理学的结果当作宿命,比如自行车、眼睛的发明。二是去了解宗教。去探索人类存在意义的回答,那些富有创造力的故事和角度。而所有课程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回归基础”。他并不幻想这样一个教育计划能让技术停止快速发展,但这也许有助于开始并维持一场认真的对话,允许我们与那个思维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提出批评意见并改变这个世界。
- 🌟 为什么说要减少花费在八卦新闻、娱乐视频上的时间。因为这些事物是没有原因的也不可反驳的。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