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介绍
通过用户的一张自拍照片,能够将用户的脸移植到其他的影视作品里的演员的脸上。App Store 搜索「zao好戏」或者在微博热搜上都可以看到应用相关信息。
31号爆红,白天经历服务器排队,目前至9月1日下午时,已可以重新恢复制作视频。
其实「zao」也代表了近期一系列基于deepfake换脸的应用,能够替换现有影视作品的演员制作表情包和视频。
一些看法
工具类低留存
工具类低留存的困境这个app也很难摆脱。
简单来说,那些因为好奇心,猎奇心追逐潮流而来下载使用的人,也会因为它在成为爆款街品之后因为失去了标新立异的能力而离它而去。
对于依赖制造潮流而火的产品,最后拼的还是持续制造潮流的能力。如果没有想到更适合切入的商业模式,「zao戏」一定概率和之前曾爆火的prisma,zepto等在几周后褪散热度。也可以尝试预测一下「zao」是不是会开始极力鼓励用户邀请好友合拍视频,拿到关系链,然后往snapchat的模式走。
区别
「zao戏」背后由大厂支持。对于目前被普遍采用的deepfake方案,对于每个用户上传的头像离线训练换脸模型的成本极高,GPU花销在高峰期一夜超过百万元的成本,并不是多数厂商能够并愿意负担的,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zao背后是「陌陌」在支持,陌陌依赖直播不差钱,且该功能后续对直播以及视频制作有更多的作用,这一点后续具体展开。
启发
视频分发 & 生产的新玩法
最直观的感受是,生产以及二次生产的门槛降低。
拍张相片就能把脸换进场景剧中生成视频,是生产门槛的极大降低。但本质上,基于已有内容的改编其实更应当被算作是二次生产,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二次生产并没有创造或记录新的东西,其面向的是纯娱乐消费。我们应当看到其在娱乐领域上的潜力。
首先是对品牌方,影视剧方的视频分发的影响。
很多电影制作方曾在快手,抖音上尝到收益。比如代言人黄渤《一出好戏》的快手话题页面有超过8千万人参与,其短视频电影预告共拿到超百万点赞等等。但绝大多数时候,这类传播是单向的,是制作方凭借自己影响力的输出。如果配合精剪精筛视频物料的换脸玩法,能在传播渠道上更加丰富,用户更容易自发转发到其他渠道形成多向传播,并形成热门话题和与制作方契合的预期槽点与笑点。
配合已有作品的换脸玩法,以及提供二次创作的能力。这么听感觉有点像同框玩法。但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回事,只是相比而言,换脸的用户操作门槛更低,场景更丰富,以及拥有直接嵌入原场景的用户体验优势。
这样的选择同时也是为了控制风险。
在技术以及政策的初期,我们更倾向于选择2B(和品牌方影视方合作来规划可被二次制作的视频范围)而不是直接2C(让用户随意上传视频并且随意换脸,因为这样的内容以及成像更加不可控。)
对直播的辅助
换脸,意味着视频中人物形象的呈现能力和身份的拆分。
演技优良的作者可以在后期被编辑换上更符合潮流流量的脸,甚至依托观看历史,在呈现方式上做个性化的细微调整(比如脸上妆戴哪款饰物更有利于相关电商转化)。这也进一步对直播市场做供给细分,拆分出表演类目的作者和颜值类目的作者,一方负责肢体呈现,另一方负责形象租赁。
一个更为细分的市场同样促使了市场的标准化,也进一步提供了匹配的空间,有潜力出一个平台级的选手。
而以上提到的作者,其实并不局限于真人 。个人观点是偏向于从虚拟形象入手,因为这么做能够更好的切割形象的所属权,虚拟形象的IP属于平台,而个人形象的IP归属更为复杂(涉及个人,其工作室,平台等等)。
同时必须承认的是,现有的开源方案并不支持实时性,而是根据来源和目标训练好的模型对视频抽帧处理。这里对直播侧的讨论更多算一个脑洞,但是对毋需实时的视频制作能力的改变是已经存在的,也预估短期会有更多的相关项目出现。
互动剧集
竖屏长剧相比短视频,意味着额外的制作能力。而这也为换脸这一类互动形式提供了空间。
比如,竖屏长剧的剧作者是否能够在剧集后保留30s的彩蛋时间,由其社交平台上的粉丝们来换脸参与该彩蛋时间的剧情交互,并由观看者决定是否解锁该剧情的分支,以及收看最热门临摹视频的版本。等等等等……玩法很多很细。
局限性
AI换脸是否涉嫌侵权,是一个很重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个人看法是需要区分其中涉及的权利。
从对改编的作品是否侵权的层面看,我的回答是模糊的。用户以贡献自己肖像的形式参与作品,该成果会被当作用户衍生作品(derivative work),在这个纬度能够保护用户来改编。但是由于引用的作品所有权不属于该用户,其引用改编的时长和程度会影响到这个侵权行为的判决。由于相关法案仍处于空白,我个人倾向于对短时长周期的引用(<7s)是比较避险的做法。但必须指出这和引用的内容极其相关,任何触及政治和法律红线的敏感内容都将直接侵权甚至违法。
从平台对用户征收肖像数据的层面看,其中大概率涉及侵权行为。从「zao」的霸道用户协议也可以看到,原文:“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以及”ZAO”用户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这一点基本暗示了他们背后能操作这些肖像图片的空间,后续的法律纠纷大概率会集中在这一点。
后续Q&A
- 「zao」为代表的换脸技术和快手,抖音推的AR滤镜有什么区别?
个人观点:从产品角度理解,我觉得两者代表的是两个方向。
「魔表」推到极致,是对自己场景的修改,重心依旧在自己,通过模型对自己希望呈现的形象做增强。而「换脸」推到极致则是将作者置于另一个场景,重心在新的视频场景和剧情,作者不过只是附着在场景上的一个更亲切的形象。因此基于这个理解,我认为魔表(形象增强)的技术发展是强调实时性和夸张性的,是个性和潮流的体现;而换脸(形象交换)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适合视频制作,广告等等依赖impression的市场领域,其中有很大的算法匹配空间。
- 个人隐私是个大问题?
个人观点:对侵权的问题,我依旧希望从两个层面拆解来看,一是对改编作品的行为是否侵权,二是平台通过用户协议获得用户肖像权是否侵权。目前来看,因为zao不合理的用户协议,对二的声讨远远盖过对技术本身和其应用范围的一的讨论。而二其实是一个更宽泛的针对平台用户协议约束力的问题,这反而分散了对这项技术本身应当给予的讨论空间。我认为用户隐私非常关键,但是我同样认为从技术的提出到落地存在很大的执行空间。我们能够通过很多方式来降低风险和保护用户的隐私。不仅仅是更友好和平等的用户协议,还有内容的传播,源头和归属等等……我在文中也有提及: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首先是通过2B而不是直接2C的方式来应用这项技术。